时 间 记 忆
<<  < 2011 - >  >>
1
2 3 4 5 6 7 8
9 10 11 12 13 14 15
16 17 18 19 20 21 22
23 24 25 26 27 28 29
30 31

最 新 评 论

最 新 日 志

最 新 留 言

搜 索

用 户 登 录

友 情 连 接


 
 
 
去中国的小船
[ 2009-8-17 17:11:00 | By: 与世无补 ]
 

去中国的小船

 

 

“很想让你坐上
     
去中国的小船,
     
只坐你我两人,
     
船儿永借不还……

 

这是一首日本歌谣,来之村上春树的小说《去中国的小船》的题记。日本诗歌大体经历歌谣,和歌,长短连,到俳句这么一个过程。既然是歌谣,应该年代比较久远。也只有年代久远的过去,大和民族才对中国充满向往。当然类翻译可能不一定很严谨,比如有人翻译苏格拉底的言行时,用上了“上帝”这词,而实际上苏格拉底时期基督教还没诞生。

村上的这篇小说叙述了三个故事,第一个故事说小学时见到人生中第一个中国人,是监考老师,向他说了尊重的事情。第二个故事说的是高中时,自己和一个中国女孩的交往,是个有中国血统,出生在日本,一个办事认真的女孩,后来把女孩的联系方式丢了,就永远的丢了。第三说的是高中一个朋友的朋友是中国人,多年后邂逅,他沦落为向同乡推销的推销员。故事简单,态度模糊,我也不甚了解村上的写作意图,大约就是回忆,不过也符合外人对日本的评价——含蓄和暧昧。

我去图书馆查过这首歌谣的相关资料,但一无所获,在百度上也搜不到。看语言应该属于日本早期的歌谣,比较直白。中国的诗歌在早期也有这种风格,比如那首有名的《上邪》就直抒胸意,把热恋中的女子描得刚烈无比,也可怕无比,估计她对象如果想变心,恐怕得付出血的代价。

“在路上”的情结,彼岸情结,以及厮守的渴望和欲爱却不能的窝心,都在此四句里表现的淋漓尽致。通篇(是不是还有待考证,我更意愿是)没有一个形容词,也正因为没有,使得表达更加坚定和扎实。

“很想让你坐上,去中国的小船”,头开得很不错,有悬念,让人有追读下去的心理。接着的“只坐你我两人”,道出了主旨,这是一首爱情歌谣!揭开谜底后,读者心头徒然有股温暖,这爱多么炽热和深沉。可下一句“船儿永借不还”,悲凉、悲怆,无助、无奈,飘渺、遥远、永远的不可企及。“不还”表明了对爱情果决和毅然,但又参进一个“借”字,使一个完整的爱情理想一下子变为一坨的虚妄。自己没能拥有小船,又有谁会借你一艘永借不还的船呢?使得这份爱情宣言也未能逃脱大多数爱情宣言同样的命运,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一个纸上的画饼。

这首歌谣这几天一直萦绕在我脑中,我是对它语言魅力崇敬还是自身也曾经过那样的经历?想爱而不能的痛楚可能人在年轻时都经历过,特别是比较有责任感的人。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安放自己的爱情,不能给心中的“她”以锦衣玉食的期许,都有可能使人选择悄然的回身而去,虽然内心是一百个不愿意,会在深夜内心最深处任何人无法触及的柔软里默念着“只坐你我两人,船儿永借不还”类似的句子。

 文章一般总留有作者的性别痕迹,就拿这首歌谣来说,应该是男性的内心写照。对女性来说,她除了在情感上付出以外,在物质上她不会考虑自己该付出什么,会认为“以身相许”就行了,潜意识中会把自己那幅年轻而具备经典美学意义的“臭皮囊”,作为自己唯一需要承担的爱情物质义务。而“船”之类的外在物质,往往是男性潜意识中划分为自己应当承担的物质义务,他会进行非常世俗地评估,进而决定是否要约或承诺;除非他原初的动力不是为了厮守而是为了消费臭皮囊,那么他才会不顾物质义务而进行行动。

 这种类似于传统戏剧情节的分析不管使用什么新词语,还是令人泛酸。

这首歌谣中,古代日本恋人把彼岸的乐土定在中国我们不难理解。但给当下中国人读起来却有另一种况味,因为中国从来就不是乐土,这一点中国人自己明白。歌谣的内容实际上表达出了另一个命题:一个目的地并不是真正目的地的理想!也就是理想和初衷的背离,一个荒谬的理想。

为了一个荒谬的理想而努力?

他们有谁,唐-吉诃德,西绪弗斯--------,当然这绝对是误读。

“很想让你坐上
     
去中国的小船,
     
只坐你我两人,
     
船儿永借不还……

 

我终于明白并不是什么痛楚,而是荒谬吸引了我。

 
 
  • 标签:村上春树 
    发表评论:
     
    天涯博客 天涯博客
    天涯博客欢迎您!